为增广学术交流,文学院于2021年12月23日下午15时,邀请澳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思豪副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开展了一场有关“红楼梦”和“红楼梦赋”研究的新境界和新视野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何易展教授主持,文学院2021级全体研究生参与。

讲座伊始,王思豪教授解释了“红楼梦赋”的生成及其对《红楼梦》结构篇章的解构,也从文图关系的视角阐释了“红楼梦赋”的价值和意义。其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红楼梦》中“赋”是否是闲文?他从三个视角解读了“闲文不闲”,他从第一回“真”“假”的隐喻,到第五回的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逐层与曹子建《洛神赋》比较,又与其后章节的对联暗寓,形成逐层和环环解构的逻辑。这使人一下顿悟《红楼》的主旨,其纯如刘勰所谓“依经立义”,故《红楼梦》归之入“经”不污也。
二是王思豪教授又以其敏锐的赋学研究视野,从赋的“七体”章法结构的比较来洞悉《红楼》之微义和旨趣。其将汉赋“曲终奏雅”和“七体”的结构与《红楼梦》第五回叙事层级展开详细地比较,以《七啟》与《红楼梦》第五回“七层渐悟”结构进行了较细致地对比分析,以“七体”结构小说,以“赋法”构筑一个新的大观园世界,使人洞开大脑,忽生新见。
三是着重解读情事互文——赋写《红楼》的结构模式。其从朱作霖《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赋》等到盛昱《红楼梦赋图册》,详细地从“移情”的视角探讨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对《红楼梦》的接受与传播。譬如对盛昱《红楼梦赋图》的创作,其通过何鏞《红楼梦赋叙》《稻香村课子赋》、唐吴競《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几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得出—“移情的唤起成分:会试失利”“移情的认知成分:盛衰之理”两方面观点,其不仅分析盛昱创作的动机,同对进一步解构和认识《红楼梦》的结构安排有更深入地理解。他认为“整个《红楼梦赋》由《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赋》‘发端警策’,中间贯以閨阁风流及声色之好,逐渐在‘警悟’中展开铺陈,最后由《稻香村课子赋》‘曲终奏雅’,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汉赋结构模式。”他认为这种情事互文的书写构成了一种“参体同构”的书写模式。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具有“文备众体”的独特特征,最后得出结论,由“经学”而“红学”的文体学理路演进,即从“文体皆备”于“六经”到《红楼梦》“文备众体”,这是考察中国文体学演进的一条重要理路。

这场讲座学生启悟良多,古典文献学研究生黄笑同学就听课所感所悟在线与王思豪教授进行交流和请益。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红楼梦赋”有了新的认识,对辞赋与小说的“赋法”同构有了新的思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为我院研究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向,对学生们而言是一场受益匪浅的学术研讨!
何易展教授总结说:这种从文图关系和情事互文的叙述,虽是围绕《红楼梦》展开的“红楼梦赋”及“红楼梦赋图”等延伸研究,但却极有助于对《红楼梦》主旨的深入理解,可谓对“红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更深入的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