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生活美育:价值、策略与在场性改良

发布日期:2023-05-29;  作者:黄婷;  编辑:彭臻,张靖佳;  点击数:


2023年5月28日下午19时30分,文学院“精是讲堂”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举办了题为“生活美育:价值、策略与在场性改良”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贾玮教授主持,文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

首先,王德胜教授谈到生活美育的价值问题。他指出生活美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在生活的现实之境中,引导性地实现人的精神开掘和意义发现。针对这一问题,王教授认为人的活动是美育的存在和发展之境,只有在亲历性过程中才能实现美育。践行和完善生活美育功能的关键在于人的“态度”和“态度转换”。因为前置性心理指向会固化个体对生活现实的基本认知,而通过调转基本认知的呈现方式及其日常方向,可以为人生打开新的可能性。生活美育的功能性价值也由此揭示,即通过将审美的想像性元素及其意义呈现和展开的方式引入日常生活感知,使人们得以在现实具体的生活中发现、感受和品味人生的丰富意趣。

王德胜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生活美育的策略问题。他以《舟还长沙》为例,具体阐释了生活美育的践行策略“去熟悉化”的意义所在,即让人们在同质化的生活中找到和确立其“异质”的经验对象和生活感知,在此过程中进行新质的生产与增值,打破对原有生活的固化认知,获取新的生命感知,从而进入新的意义发现领域。王教授指出,一般日常经验向特定审美经验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精神养成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强化个体对日常的感知训练。

接着,王教授着重讲述了生活美育的“在场性”。他指出人对自身生活的改良热情和积极行动,根本上源于人对自身现实生活的直接感知——日常生活日复一日的机械无趣以及意义空洞化。不管是人们生活着的当下,还是由当下激发出来的改良意愿,都离不开人的具体生活本身。所以对美育而言,“当下”是一个无法离开的、直接践行的场域。他表示,如何在机械重复的当下活动即在场的生活中,引导人们迈向生命精神的新高地,突显了生活美育基本的“在场性原则”。

同时,王教授强调生活美育的“在场性”表明了人的活动在日常状态中塑造和具体呈现生活现实的“可感肌理”,其直观可见性是生活美育的践行根据,也是生活美育的直接出发点。因此,他认为,在人的生活当下,生活美育实际上积极地构成了一种现实中的“介入性”力量。

最后,两位同学向王德胜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如何界定意义的标准、“去熟悉化”策略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的关系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王教授从意义本身是有层级的看法切入,指出意义背后潜藏的是人类普遍性的追求,故而意义没有定则,是无限展开、不断发现的过程。接着,王教授指出,“去熟悉化”借用了“陌生化”理论,但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不经意化”的一面,因为生活美育就是引导人不经意地去再发现。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但王教授激起同学们去锐化生活感知的精神和介入美育实践的冲动才刚刚开始。

图:张毅斌


上一条:文学院赴各实践就业基地开展实习巡视工作
下一条:文学院全员参与第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

关闭

 
常用链接
重庆师范大学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图书馆
研究生院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杭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文联
重庆市文联
重庆市社科联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汇贤楼;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实践
设计成员:徐铭鸿、梁意清、JDRDJTH;指导老师:汪晓玲;
网站制作:谭华山,6510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