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实践育人】重生汶川,展望未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团走进汶川县档案馆

发布日期:2016-07-22;  作者:刘婧;  编辑:董广;  点击数:


“深切悼念5.12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沉痛的标语还悬挂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大门上,不知不觉中,也凝结到“蒲公英”成员的眼泪中。结束在映秀的行程后,7月16日上午10点30分,“蒲公英”的成员们来到了汶川县档案馆。   

在这里,成员们看到了珍贵的历史图片;看到了重建前后的汶川;看到这座县城的历史沿革,更了解到汶川的民生文化、建设现况、物质资源等方方面面。在追溯汶川历史时,讲解员为成员们展示了这座县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各类珍贵的风俗服饰、红军长征路线图、铁军军旗和领导关怀等,让汶川的轮廓更加清晰起来。   

“一时之间,天地变色,江河呜咽……镜头中的这位女孩绝望的眼神让我们也同样感到痛苦。”讲解人手指一张汶川5.12大地震当晚拍摄的照片。他正在向成员们介绍震后的汶川。地震之后,广东省的支援资助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正帮助汶川人民进行有数量、有质量的灾后重建工作。当然,对于汶川的援助来自于全国各族人民,是党和国家还有人民的大爱帮助汶川迅速地重新崛起。“这面感恩墙是汶川人的心意,感谢全国人民,希望大爱永续。”讲解人如是说道。这也正是“蒲公英”的理念所在,将爱的种子撒向大地,定会开出美丽而坚强的花。   

部分成员随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进入到档案馆的仓库,查阅了更多珍贵的图文资料。   

“蒲公英”团队没有忘记“两学一做”的主题精神。在汶川县档案馆,他们找到汶川县档案局副局长马婷婷,并对这位党员进行了专访。从档案馆的工作到汶川的发展,再到她对“两学一做”理解,字里行间透露着她的点滴经验,成长历程以及对于年轻的党的后备军的关怀和建议。  

档案馆门口的凝聚着大禹精神和司马迁《史记》精神的“天书”,仍然庄严地凝视着这里。门外崭新的建筑,微笑的居民,仿佛都传达着希望和爱。   

汶川在重生,希望在延续,“蒲公英”社会实践团的步伐也依旧铿锵有力。


上一条:【实践育人】“红军万岁”,不朽长征——“蒲公英”团队“重走长征路”主题全面铺开
下一条:【实践育人】“蒲公英”深入阿坝州地区,开展普通话调查

关闭

 
常用链接
重庆师范大学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图书馆
研究生院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杭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文联
重庆市文联
重庆市社科联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汇贤楼;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实践
设计成员:徐铭鸿、梁意清、JDRDJTH;指导老师:汪晓玲;
网站制作:谭华山,6510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