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国古代文人的“离散-回归”意识与文学书写

发布日期:2022-04-17;  作者:文:张雨欣 图:张洁;  编辑:彭臻;  点击数:


4月17日下午2时30分,文学院“精是讲堂”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马自力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离散-回归’意识与文学书写——以唐宋贬谪文学为例”的学术讲座。文学院2020级古代文学研究生、2021级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悉数参与,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凌孟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马自力教授首先对“离散”概念的起源、内涵与外延做了深入的讲解。他指出“离散”一词源于希腊语,初指犹太民族被流放异地,居住祖籍国之外的生存状态。但由于“离散”这一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当下的诸多相关研究在实际使用这一概念时,将其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都做了相当程度的拓展,可以泛指远走他乡的离散主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体认。这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进入视角,基于此,我们便可以具体探讨中国古代士人“离散-回归”意识的独特内涵及其与独特文学书写风貌的关系。

  接着,马自力教授以贬谪文学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语境下离散与贬谪的关系。他认为从离散和贬谪发生的文化机制看,贬谪是造成离散的原因,离散是贬谪的后果,因此离散与贬谪是异质同构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以大量的唐宋文人的诗文为例,指出了唐宋士人在面对贬谪时的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他分析认为对应贬谪初、中、后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士人呈现出眷恋与忏悔、哀怨与期盼、决绝与达观等三种心理状态,它们互相交错、彼此交融地存在于整个贬谪的过程之中。

最后,马自力教授总结了中国古代士人因贬谪带来的离散与其文学书写、文化重铸的关系。他强调贬谪带来的离散对文人心理结构的重塑,由此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增加了文学表现的多样性,造就了别样的美学风范,也催生了一系列文学经典的生成。因此,由贬谪带来的离散可谓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讲座尾声,马教授还就相关话题与文学院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也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王于飞教授在讲座之后的点评中,也高度肯定马自力教授在研究讲述中引经据典、理论运用之精妙,认为此次讲座横跨中西、纵贯古今,带给同学们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与学术示范。马教授打破固有思路,给予旧的材料新的生命,将基础的文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实际应用,有利于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帮助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理论框架。



上一条:回顾展望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中央民大钟进文院长学术讲座在我院成功举行
下一条:施春宏教授谈语体机制的量度效应

关闭

 
常用链接
重庆师范大学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图书馆
研究生院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杭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文联
重庆市文联
重庆市社科联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汇贤楼;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实践
设计成员:徐铭鸿、梁意清、JDRDJTH;指导老师:汪晓玲;
网站制作:谭华山,6510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