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静文,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二班学生,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
我们的迷茫源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我在这里回忆我过去的四年,我觉得我应该称之为思想启蒙的四年,怎么想都觉得自己是一种孩童学步式地成长起来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小初高是被学校挟裹着前行的,从来不会主动思考、主动地去提高,学校发什么习题就做什么习题,老师讲什么内容就听什么内容,从不会去质疑是否正确,不会去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和说法,没有特定的目标,没有高远的理想,以一种几近“无我”形式参加考试、升学。一旦我们陷入这种缺乏自我和主观能动性的状态,我们就容易走向庸碌。
我用“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作为标题,重点在于一个“索”字,明确的索求、清晰的目标、独立的自我、完善的逻辑,加上不懈的努力,才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底色。进入大学是一个分水岭,是从不思考到开始思考、走向自觉的分水岭。只有读书才能使人成长,只有思考才能使人自由。因此,我在这里,将我四年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关于如何选书、找书
我知道大家在踏入文学院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很长的书单,但是我依旧要把这一点放到最开始来谈。我们不可能读尽天下每一本书,只能根据需要进行抉择和衡量。我们读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的、通识性的,以扩展知识,构建基础为目的的读书。比如说学校最开始开的那一份书单,比如说陈老师要求的学术史思想史类书籍,像《先秦学术概论》《魏晋玄学论稿》,还是说我们旁涉的先秦诸子、四书五经,他们都只是以一种需要了解的通识性书目为目的的存在。另一类则是强行定下的焦点书籍,需要往更窄更深地挖掘的书。或许最开始老师还能为我们推荐一个较好的注本、一本研究它的学术史,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读完这两本书,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总不能两本书翻破了都衍生不出下一本吧。你说我去问老师,但是老师不是精研这一本书的,总有些空缺无法填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发的去寻找缺失的书。
比如说我的焦点选择在荀子,作为一本古书,我最开始要对它有一个大概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先看原典,看一本通俗的能让我了解个大概他在讲什么的书,所以我先看了《荀子译注》,有了大概了解之后我们就需要更深入的,去看古人如何理解的,所以第二步,我们要看他最著名的古注。一个人的观点不全面怎么办,就要去看集注,所以我第三本看来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但是这个时候,我看了这么多古注,我依旧无法理解其中深意,我们就要去看专门阐述它哲理的《荀子哲学研究》《荀子研究》。再次,我们就要去看学术史,《诗经》有《诗经学史》,庄子有《庄子学史》,去了解它的思想变迁、考镜源流。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它的当代研究有一定了解,要走在前沿,所以我看了《当代新荀学论纲》。这就是我理解的焦点阅读的发散方式。
除此之外,分享一个小技巧,那就是看参考书籍。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翻到最后去看他的参考书目,那里面一定有你下一步需要读的目标。
二、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如何构建知识框架、查漏补缺
刚刚在分享焦点阅读的时候其实已经构建了一个小框架,那是以一本书来说的,现在我们则来谈谈构建一个学科的知识框架。以文献学为例,文献学主要有目录版本校勘三大板块构成,旁及经学、子学、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等等。我们只要把读过的书往几大板块一放,就能一眼看出哪个板块没读过,哪个板块只读过一本书,查漏补缺就是这样来的。文学也同样是如此,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缺一不可。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它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目录学家做私人目录,我们每读一本书就将它归类,也就是在构建一个自己的读书谱系。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发散读书范围,扩充知识量相当有帮助。而且,我觉得读完一本书学学古代人写个提要序跋类的简评,写多了说不定自己也可以写出本目录学大作了呢。
三、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当我们书读多了之后,我们看到一个学者的观点,我们就会马上联想到另一个学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们两个观点有什么本质不同,谁说得更在理,怎么分析出来的,比如说当我读到闻一多《唐诗杂论》谈论刘希夷和张若虚时,我们可以自然而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于初唐诗歌清流宛转的评价。在体味苏舜钦《淮州晚泊犊头》中“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时,我们能够瞬间领会他从韦应物《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继承到的诗意。
读书一旦能够读进去,便不会再感到痛苦,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只来自于我们见识的东西太少。但是从读书痛苦走向读书不痛苦这段历程本身,并不容易,所以勤奋与坚持才是老生常谈却又最难做到的一个点。
以上三点主要就是我的分享内容,最后一句话总结送给大家,凡是过往,皆是序章。无论我们过去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做的好还是不好,都要重整旗鼓,重新出发,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到来的明天。只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方能成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