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文苑往事 >> 正文

革命者与学问家的完美结合一一记王德裕教授

发布日期:2022-01-04;  作者:蒙悦;  编辑:彭臻;  点击数:


王德裕教授给我们当时的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七级开过两门课,一门是中共党史,另一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这两门课都不是他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估计是师资不够,他是被拉来顶岗的。他不是中文系的在编教师,却深受七七级同学的喜爱和尊重,甚至远胜许多中文系任过我们课的老师。原因何在?在我看来,在他的革命者与学问家的双重人格魅力。

先说他革命者的那一面。王德裕先生土生土长在重庆渝中区,其父思想开明,支持革命,家里就是地下革命的活动场所和秘密据点。194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王德裕先生就加入地下共产党,借重庆一中教师的公开身份,在当时的沙磁区一带从事学运。那可是一个白色恐怖的时代,地下工作随时要冒着被捕杀头的危险,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是不可能加入到这个革命者行列的。重庆解放后,他在市级机关党工委任职,仕途前景一路看好,但他生性不慕官位,不念权术,50年代中期决然调到当时的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当了一个无职无权的宣传部长,直到文革结束后,重庆师专升格为重庆师范学院,他出任管教学的副院长,不久又出任院长,以后又任党委书记,主政重庆师范学院直到九十年代初。那十年,尽管外部环境面临很多困难,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推动学院的发展,利用他在重庆地方的资源,为学校办了不少实事,他算是重庆师范学院的元老和有功之臣。

再说学问家。王德裕先生是自学成材的典范,他连一天正规大学都没有上过,从市级机关调到学校后,利用学校相对清闲的环境,自学精研中国古代哲学。这可真是一门高难度的学科,文献艰深,体系庞杂,学派林立,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年代很容易陷入唯物唯心的庸俗纷争中,稍不留意就被党内政治斗争所利用,招来横祸。当时重庆地区高校也无人能开这门课,他全凭资料和工具书,从古汉语开始学,一步一步啃下来,把先秦诸子一家家逐个研究,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光明日报》、《江海学刊》上发表论文。从他送给我的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哲学论集》看,前期在孟子研究上用功最深,两篇论孟子的文章,有一篇还被收入最权威的《孟子论集》,入选这本论集的作者全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大家,足见他在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上的水平已达到的高度。后期,他在公孙龙子哲学上的研究也达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最高水平,论文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也可足证。他曾给我说过,早就想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研究计划做下去。由于视力和身体的影响,做到东汉时期就不得不停下来了。他由半路出家,全靠自学,探古哲幽微,成一家言说,由高中生而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在那个年代的大学实属罕见,今时更不可能。

王德裕先生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已94年了,在如此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中,他的革命者与学问家这两重主要角色从来都是互不分离的,革命的时候有对学问的目标与向往,在努力做好学问的时候又在践行革命的理想与实践,两个角色互不矛盾更不悖离,完美的触合在他的身上,成为他最特别最亮丽最鲜活的写照。仅凭这一点,常人皆望尘莫及,不可复制。

我与王德裕先生的师生友谊已有四十多年,我是能走进他内心世界众多学生之一,以至于他离休后我们的每一次交流,总是心有灵犀,意犹未尽。这样的交流,让我更加深了对他的了解,留在我心中的形象更丰满更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我要展开说一说。

王德裕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怀非常纯粹的共产党人。最能证明他的理想与情怀,就是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毅然加入共产党,去追求美好的目标,他是真正有初心的共产党人。他身上有正气,在领导岗位上,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他甘愿清贫,不慕奢华,痛恨执政者的腐败,几次拉着我的手说:共产党不改革,不反腐败,不去特权,要亡在自己手里,我们活起的人怎么去面对死去的先烈。其语尖锐,振聋发聩。每次说到这类话题,他总是流露出无以言表的痛苦表情,让我记忆深刻。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是纯粹的共产党人,但一生不左,没有假话套话,只服膺真理和常识。

他有很深的士大夫情结。所谓士大夫,是中国古代一个很特殊的阶层代表,是官与士的组合,绝无贬义。王德裕先生有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他接地气,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当官不像官,不把官当回事,随时准备摘下官帽。当学者不投政治的机,文革期间“评法批儒”,他治中国古代哲学却保持缄默,把政治与学术的边界划分非常清楚。他对上级不合理的决定敢于顶撞,绝不阿谀。他也不爱经营关系,仅举一例,他主政重师时,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是他地下党的上级和中学同学,他非因公事绝不联系走动。我曾替市长带过话给他,让有事直接联系,他却一次也没有联系过。相反,我曾陪市长去重师看望过王德裕先生。

王德裕先生有仁者的大爱胸怀。他喜欢同青年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成长,尤其是在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紧处,他总是驰以援手大爱护花。八九学潮风波后,省里有关部门责令学院要处理一些学生,王德裕先生抗旨不办,坚持以说服教育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引来上级不满,提前免去他的书记职务,挂在历史系当个普通教授。时隔三十年了,他从不为此后悔。因为心中有大爱、有仁心,王德裕先生活到今天的94岁,鬼门关前二次被拒,仍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力争向百岁冲刺,也应验了仁者寿那句古话。武汉大学有一位至今仍为人乐道的刘道玉校长,是武大人的骄傲。在我看来,王德裕作为书记、院长也是可以为重师人乐道的。

多年来,每次想想王德裕先生,我总是会把他同一首宋诗的境界联系在一起,宋代大儒二程中的程几道有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它把有思想、有情怀的淡定人生写得淋漓尽致,富含着人生的最高境界,王德裕先生就是站在这个境界中一个优秀的人。


上一条:一位在教学上敢于续貂的能手一一记历史课老师乔以仁

关闭

 
常用链接
重庆师范大学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图书馆
研究生院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杭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文联
重庆市文联
重庆市社科联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汇贤楼;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实践
设计成员:徐铭鸿、梁意清、JDRDJTH;指导老师:汪晓玲;
网站制作:谭华山,6510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