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松睿先生莅临我院畅谈“赵树理与文学的地方性问题”

发布日期:2024-06-27;  作者:图文:吴晓雪;  编辑:彭臻;  点击数:


2024年6月23日上午10时,重庆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暨文学院“精是讲堂”第79期在汇贤楼113报告厅正式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杂志社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李松睿先生,为在场师生倾情讲述“赵树理与文学的地方性问题”。该活动由文学院执行院长凌孟华教授主持,文学院教师、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齐聚一堂,全程聆听。

李松睿先生指出,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历来被视为解放区文学的旗帜和方向,历来被重视的是其作品所蕴含的乡土气息。但重返历史语境可以发现,20世纪40年代的作家和评论家虽然对其小说创作进行了广泛论述,但多倾向于探讨其写作的政治性以及大众化特征,很少注意到《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所具有的“浓厚的地域民族色彩”,并未将赵树理视为一位具有地方性的乡土作家。对赵树理地方性的忽视,并不是批评家们不能辨识地方色彩,因为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甫一面世,评论家们就表达了对该作具有的地方色彩的明确认知。新中国成立后,评论家开始以新的标准来评价赵树理的小说。他们逐渐意识到赵树理作品中的“陕西味道”和“晋阳风味”,地方性特征由原先的不可见逐渐变得显而易见。后来,批评家们将赵树理与马烽、西戎、束为、孙谦等山西作家统称为“山药蛋派”,使得研究者更加倾向于从地方性的角度来欣赏和研究赵树理及其作品。赵树理作品的地方性由此得到普遍确认。

从不被重视到明确体认的背后,是评论界的认知装置发生了明显改变。而要认识到认知装置的变化,需要借助赵树理的小说语言这个显影的最佳“试剂”。赵树理的作品语言独具特色。首先,其语言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但其原因,不是如周扬所言的是赵树理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果,也不是如陈思和所言的来自他自身所具有的民间性。因为赵树理的地方性语言早在1929年的《悔》中就明确出现,而其出现的方式,是知识分子语言与贴近农民生活的语言的并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他的书写具有了明显的“翻译”特性。其次,赵树理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没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对《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周立波《暴风骤雨》的细致比较,李松睿先生发现赵树理始终坚持叙述与对话的同一性,而不是叙述语言用书面语,人物对话用地方话语。这使得他的写作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对当时盛行的书面语写作提出了有力的批判。最后,赵树理通过语言塑造的人物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人物使用的不同语言代表着人物处于革命事业的不同层级。通过对读《小二黑结婚》、鲁迅的《伤逝》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他指出,赵树理的人物塑造总是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人物的社会地位随着革命的进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又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系统的切换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随后,李松睿先生与在场师生亲切互动,言简意赅而又细致耐心地回答了在座同学的问题。

在评议环节,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范国富、杨姿、杨华丽老师先后发表讲话。范老师提纲挈领地总结了李老师讲座的核心问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了感言。杨姿老师回应互动环节学生的提问,对李老师讲座的精彩处进行深入的思想提炼。杨华丽老师告诉同学们,李老师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的专著《书写“我乡我土”》特别精彩,涵括赵树理的解放区文学部分则是书中尤其精彩者。李老师的讲座,在条分缕析中呈现了该著的精彩部分,让同学们提前领略了该著作的魅力。同时,李老师研究的关键词“地方性”,对于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区域”路径以及“地方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讲座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在座师生对于赵树理与文学的地方性问题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知。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李松睿先生表达了敬意与谢意。会后,李松睿先生与老师、同学们合影留念。


上一条:挺膺担当开新局,凝心聚力再出发——文学院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动员大会
下一条:王学振教授谈侠文化视野下的老舍

关闭

 
常用链接
重庆师范大学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图书馆
研究生院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杭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文联
重庆市文联
重庆市社科联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汇贤楼;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实践
设计成员:徐铭鸿、梁意清、JDRDJTH;指导老师:汪晓玲;
网站制作:谭华山,6510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