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7时30分,文学院“精是讲堂”邀请到复旦大学刘耘华教授,作了题为“‘渊默而雷声’:20世纪初禅宗西传及其影响”的学术讲座。文学院20、21、22级比较文学,21、22级文艺学,22级学科语文、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踊跃参加。讲座由文学院伏飞雄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耘华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缘起。欧洲思想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种“东方化”塑造了欧洲人的灵魂,这种现象尚未有人研究。选择“禅宗西传”这个切入点就想阐明欧洲思想曾经“东方化”,也就是临济宗对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塑造。
接着,刘教授扼要阐述了禅宗。佛教禅宗在中国创立和发展,初祖菩提达摩入华后确立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心印宗风,重视“心印”,不依傍文字。这就是达摩的“直指特色”。禅宗在唐代前期东传日本并开宗立派,影响最大的是临济宗,其突出体现了呵祖骂佛、机锋棒喝的"公案"( Koan )禅风。禅宗西传主要功臣是铃木大拙( Daisetz Teitaro Suzuki ,1870-1966)。在1897年举办的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日本禅师宗密代表佛教发言,铃木是其助手和学生,发言稿由铃木译为英文。刘教授总结这篇发言稿指出,禅宗思想核心在自由,即不受外在束缚,相信自己内心。在简论中国禅宗及铃木论著后,刘教授选择了“箭木与禅心”“塞林格的《九故事》与禅”“晚期海德格尔的概念‘自在缘居有’(Ereignis)”等个案来阐发20世纪初禅宗的西传及其回应。德国学者赫利格的著作《箭木禅心》被视为理解日本文化及“日本性”的“密钥”,一系列专著受到此书的影响,这些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社会生活各种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主体与客体、动机与手段、工作与功利的二元性和对抗性,使二者进入用志不分的自然合一状态——这就是“禅”。不过,有日本学者指出,西方人通过“禅”对“日本性”的种种认知,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投射”,从中看到的,既非真实的“禅”,亦非真实的“日本文化”,而是日本的“神话”。塞林格在《九故事》中的题辞源于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出自江户时期日本临济宗禅师白隐慧鹤Hakuin Ekaku。有史料表明,海德格尔受到了老子的影响,而他在读过铃木大拙系列论著后,基本接受了其思想。

讲座尾声,刘教授回到讲座题目作了简要总结。“渊默而雷声”出自《庄子·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古今中外,伟大哲人在此处百虑一致、殊途同归:“根本处”是“寂静的”,是“无声之声”,正如同树的“根”,家屋的“地”,寻常不可见,却是生命涌现的原初资源与保障。
最后,刘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做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表示刘教授的讲座打开了眼界,知识、思想与治学方法等方面均受益匪浅。

图:冯琼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