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四川大学李怡教授莅临我院重评鲁迅与“青年必读书”事件

发布日期:2023-12-25;  作者:文:林佳睿;图:杨诗艺;  编辑:彭臻,向郁聪;  点击数:


2023年12月23日下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李怡先生莅临我校汇贤楼113报告厅,为文学院教师、2022级与2023级全体研究生、部分本科生以及重庆其他高校部分教师精彩讲述了他理解中的“鲁迅与‘青年必读书’事件”。讲座由我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凌孟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怡教授讲解了标题的来源,即1925年2月鲁迅在《京报副刊》发表的惊世骇俗之论:“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学界对鲁迅这句话的理解,他总结为三种:一、新文化继续对决旧势力;二、激进派不满意“整理国故”的流弊;三、代际隔膜,思想“错位”,而这三个理解都着眼于社会历史的重大事件,体现了重视大语境、关注新文化进程与旧传统之关系的认知路径。如若采取与之相反的一种认知路径,即重视小语境,将鲁迅之论断置入其生成的历史现场中去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鲁迅的回应乃至“青年必读书”事件都是一个媒介事件。

首先,李怡教授讲解了“青年必读书”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早在1923年,胡适、梁启超就曾围绕着给清华留美学生开具“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而展开讨论,这一事件由学界转至传媒界从而引发讨论,就与《晨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在自己的园地上转载胡适的书目密切相关。同样是孙伏园,因在《晨报副刊》上刊载鲁迅的诗歌《我的失恋》引发的风波而愤然辞职,后主持《京报副刊》而又想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于是,策划媒介事件,就成为报纸经营的重要一环。

接着,李怡教授深度还原并探究了“青年必读书”事件的来龙去脉。孙伏园如何在《京报副刊》征集“青年必读书”,其他应征者如何回答,鲁迅为何迟至“青年必读书”答卷开始刊载之日才勉强写下答卷,而答卷中的言辞又体现出他与孙伏园的何种关系,孙伏园又如何有效地发挥了媒体对普通读者的“满足”和“引导”,在登载答卷时孙伏园如何巧妙而有节奏地进行了舆论氛围的营造,都在李怡教授的侃侃而谈中得到了细致而丰富的呈现。

最后,李怡教授对此次事件进行总结,联系鲁迅在晚清、五四时期对媒介的理性认知,分析得出鲁迅对媒介正面功能超于常人的认知、对其负面效用一以贯之的警惕和批判,从而引起听众对于鲁迅与媒介关系、我们自身与媒介关系的深度思考。

随后,李怡教授与在场师生亲切互动,高屋建瓴而又条分缕析地回答了在座同学的问题。廖海杰副教授幽默诙谐又不乏理性地发表了自己的听后感悟,凌孟华教授代表文学院师生对李怡教授的精彩讲述表示感谢。

本次讲座持续了2个小时,内容充实,现场不时充满欢声笑语。广大师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收了思想的洗礼,对于鲁迅与传统文化、鲁迅与“青年必读书”事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知。


上一条: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谈动词重叠与动词小称
下一条:湖南大学郜积意教授谈《仪礼》筵席、宫室考:本经研究释例

关闭

 
常用链接
重庆师范大学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图书馆
研究生院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杭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文联
重庆市文联
重庆市社科联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汇贤楼;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实践
设计成员:徐铭鸿、梁意清、JDRDJTH;指导老师:汪晓玲;
网站制作:谭华山,6510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