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首页|学院概况|科学研究|党建思政|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工会•校友|学生工作|下载专区|【新版2021】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站群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怡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2019-05-27 13:36 编辑:董广 

 

525日下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应邀在我校凯撒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五四’:怎样‘反传统’”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李文平教授主持。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部分教师,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200余名本科生有幸到场聆听。

李怡教授指出,时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我们对其的理解应该有了不同的内容。“打倒孔家店”这一所谓的“口号”,曾一度被作为“五四”反封建的革命性与彻底性的标志,受到广泛认同且影响深远,而在1990年代以来的学术界,这一“口号”却被作为“五四”偏激甚至断裂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铁证之一而广受批判。李怡教授整理出学界对“五四”的诸多指责,如将“五四”定性为“少数知识分子的偏激导致的全民族文化的悲剧”、“彻底反传统、割裂民族文化传统”等等。对这些观点,李怡教授持怀疑态度,认为过去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和表扬都建立在差不多的历史事件中,其吊诡性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和文化影响,首先必须得拨开历史的迷雾,弄清历史的真相。

李怡教授分析了鲁迅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对开列书目问题的不同态度,将鲁迅在二十年代的“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说法与其对现代传媒的态度联系起来,认为鲁迅在当时历史情境中所提的观点是其警惕传媒力量的一种姿态而非思想的偏激。接下来李怡教授还详细地梳理了“五四”时期活跃的发言者以及发言的主要阵地,发现“五四”知识分子的身份具有复杂性,且当时的思想分歧是一种正常且必须正视的存在。李怡教授认为,“五四”时期并不存在一个笼统的“反传统”,当时的知识分子所反的“传统”,其实都各有具体的内涵;“五四”时期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反传统的知识分子阵营,知识分子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其实都异常复杂;“五四”时期反传统声浪的形成,也是各种资本运作背景下的传媒在当时时势下的一种共同选择,这些传媒如此选择的姿态背后,正体现出丰富的时代蕴含。总体来看,“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不过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创造性的表现,其真实含义是不受制于“习惯”,敢于创新,敢于思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被“反掉”,而且因为这种重估而重新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李怡教授用生动、诙谐而机智的语言对问题展开论述,其间穿插了他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审慎辨析,陈述问题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这堂讲座从学者视角来纪念“五四”,其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对研究资料的创新的批判眼光,对听讲者来说,无异于既是一次思想的启蒙,也是一次学术研究方法的启蒙。(记者:古奕)

 

关闭窗口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 

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