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首页|学院概况|科学研究|党建思政|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工会•校友|学生工作|下载专区|【新版2021】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站群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对话艺术经典,融洽人生文化--记著名学者刘勇教授来我校讲学
2018-12-21 13:33  

 

为提升我院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好地将文学与人生进行融洽,我院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于1220日下午1430分在博雅楼504大厅开设了“文学与人生的双重融洽”专题讲座。讲座由王劲松老师主持,我院杨华丽老师、杨姿老师以及文学院部分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刘勇教授以自己的学生成功应聘《红旗杂志》为例,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接着,教授从“什么是阅读?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对话?”三个方面来论述主题,将文学与人生进行双重融洽。

 

什么是阅读?刘教授首先从手机阅读谈起,指出手机阅读相对实体书阅读来说,存在文字错误率高、违背生活常规、知识碎片化等缺点。阅读文本十分重要,读懂文本为一切学问的关键,刘教授希望当下学生们能主动放下手机,回归百家经典。刘教授还提到,年轻人不阅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杰夫.戴尔所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问题是,他们喜欢写作,喜欢表达自己,可是根本不阅读。”因为他们不知道“写作是阅读的儿子”。人的一生如果一部经典都不读,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读过的经典,往往决定了人生的底蕴和高度。

 

“经典的标准不是取决于读者多少,而是取决于它的艺术水平。有些经典鲜为人知,但它们的艺术价值却不可否认。”刘教授带领同学探讨经典的标准问题,并列举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柳青的《创业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多个鲜明例子证明了有些作品“不读却还是经典”的事实,将经典分为永恒的、时代的、永恒与时代兼而有之的三种类型。每个时代对永恒的经典有不同的阐释,这些都加深了我们对经典的理解。

 

刘教授在解释文本中对话的概念时讲道,经典不仅是作者与自身的对话,还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更是读者与自己的对话。经典作品的著成也是作者自身嬗变的过程。作为读者,一部经典作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中学是初读,大学是细读,中年是碰撞,老年则是回味。文学作品的解读与人生阅历密切相关。

 

讲座最后,刘教授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王劲松老师和杨华丽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与同学们分享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到场聆听的同学们均表示刘教授的讲座让他们对文学研究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并对未来有了一定的规划。相信文学院学子未来也能在文学上获得一份佳绩。

 

关闭窗口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 

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