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首页|学院概况|科学研究|党建思政|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工会•校友|学生工作|下载专区|【新版2021】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站群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学>>正文
鲜于煌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
2019-05-17 09:58  

 

516日下午,鲜于煌教授应邀在我院113教室为本科生作了题为“巴人的起源及在现当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及作用”的讲座。

鲜教授首先指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脊梁。传承是文化延续的必要条件,古今无数文人志士身体力行参与了传承的过程,后世学子应向他们致敬。

随后,鲜教授就巴人的起源问题为大家进行了讲解。他列举了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象征图腾,并以龙的传人这个耳熟能详的例子为切入点,小龙为蛇,巴人作为巴蛇的传人,在精神上继承了女娲、伏羲、黄帝等人人面蛇身的特性,具有悠久的历史。他将巴人的喜红、喜盐、尚武、艰苦、诚信、抗争、号角、智慧、美酒、快乐进行了具体阐释。鲜教授指出,中国红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与巴人息息相关,是巴地民风民俗的延续。同时,以盐建国、以武一统的治世方针不仅反映了巴人的原始特性,更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根之所在。而艰苦的地理环境则进一步孕育了巴人坚毅劲勇、勇于抗争、敢于献身的精神,也培养出了他们诚信的可贵品质,这样的精神纵横古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绵延生息的宝贵财富。再者,巴地的美酒滋养了巴地的人民,催生了他们的智慧,也酿造了巴人忠、孝等基本道德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兼“忧天下”与“自适”于一身的巴人,已然在田牧生活中获得了人生的真谛。

最后,鲜教授唱响了巴地特有的小调,赢得了在场同学的阵阵喝彩。(记者:顾婧莹)

 

关闭窗口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 

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