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著作 >> 正文

文学院推出首期“精是文库”丛书

发布日期:2023-04-03;  编辑:彭臻,张靖佳;  点击数:


为落实重庆师范大学“内涵发展,提档升级”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鼓励学院教职工潜心学术研究,撰著高质量学术成果,学院于2021年底推出“精是”文库系列丛书,2022年首期由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了7部著作,分别是杨华丽教授著《中国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现代转型(1898-19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2月);雷冬平教授著《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2月);胡丽珍、雷冬平教授合著《汉语大型辞书编纂、修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5月);熊飞宇副教授著《抗战大后方的杜甫研究(上、下)》(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2年9月);凌孟华教授著《烽火遗篇:抗战时期作家佚作与版本》(中华书局,2022年10月);伏飞雄教授著《一般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张中宇教授著《汉语诗歌节奏、声韵及新诗体式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另由曾广煜、杨海霞著《中国教育扶贫对卢旺达的启示》(Poverty Alleviation in Rwanda: The Enlightenment from China)于2022年3月由卢旺达首都独立出版社出版。

《中国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现代转型(1898-1927)》

杨华丽  著

该著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现代转型研究(1898-1927)》的结项成果,是著者在2009年至今的13年间,持续、深入地研究传统儒家伦理面向现代的思想/文学转型问题的最新成果与最终呈现。

该著延续了著者探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打倒孔家店”的“名”“实”之辨这一核心论题,而又从原来偏重思想史、文化史的论析转向了“打孔家店”运动的重要维度——破除“父为子纲”与“夫为妻纲”——在文学尤其是小说层面的表征,从而集中、全面探究了与家庭伦理、中国现代思想及文学转型关系至为密切的小说这一文体,在1898—1927年的时移势变中的转型因由、转型面貌及转型路径。除对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家庭伦理观念的具体变化进行细致梳理外,该著还对此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书写加以详细的对比式考察,以更宏观而深入地理解这三十来年里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发生了何种嬗变,明确其间的承传与变异、温和与激进、新与旧杂糅的复杂状态,从而审慎地考量家庭伦理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

该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于2021年12月。目前已被上百家图书馆购买收藏,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陕西师大李跃力教授等发表了书评,CSSCI来源集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推出了书讯,而该著的相关成果已被多处引用、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语法化研究》

雷冬平  著

本书以汉语双音节虚词的语法化为研究对象,对这些虚词的语法化环境、路径、语法化链及其动因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全书语法化研究侧重对“化”的过程进行细致描写,从具体翔实的语料中体现语言演变的规律。既注重个案的描写,也注重类别的归纳;既注重普遍规律的研究,又关注演变例外所体现的规律的探索。当然,本书还特别关注构式框架对双音虚词语法化的影响,如构式省缩、构式配对以及构件融合等学界热门话题在书中都有涉及。

本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该书出版后,由语言学界著名公众号“追梦汉语”向学界推介,受到学界关注。

汉语大型辞书编纂、修订研究——以<汉语大词典>为例

胡丽珍  雷冬平  著

本书主要是在大型历时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的收词释义进行深入研究。分为通论篇和实践篇两个大的部分:通论篇主要是对大型辞书的释义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而且对大型辞书内部自身系统的修复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践篇分别针对《汉语大词典》的词语漏收、义项漏收、词语误释和书证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发现了《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并对其修订提出了建议。本书对于大型辞书(特别是《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修订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对辞书理论和实践也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本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22年5月出版。本书出版后,由语言学界著名公众号“追梦汉语”向学界推介,受到学界关注。

《抗战大后方的杜甫研究》(上、下)

熊飞宇  著

抗战时期,由于时代的刺激,杜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广大的弘扬;同时,在大后方,由于文化机构和文人学者的汇集,这一时期的杜甫研究,呈现出繁盛的局面,成为杜诗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著主要包括绪论,正论十章及余论和结语。绪论部分,首先是对研究现状的概述和综论,其次是对论题的界定和说明。正论十章分别为“抗战大后方古典文学学者的杜甫研究”“抗战大后方新文学作家的杜甫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学者的杜甫研究”“抗战大后方关于杜甫研究的论争”“文学史中的杜甫评论”“选本、国文教材中的杜诗及其检索工具书”“杜甫草堂——抗战国人的精神圣殿”“对杜甫遗迹与游踪的凭吊和歌吟”“抗战文学作品中的杜甫形象”“杜诗对抗战文学创作的影响”。余论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放区的杜甫研究;二是从研究者来看,部分学人的杜甫研究多发端于抗战时期,而冯至、梁实秋且有部分成果公开发表。结语部分总结指出,抗战时期杜甫的精神特质与文化象征,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当时知识分子的个人行为及其价值取向;而杜甫研究,也就成为文化抗战、学术抗战的主要代表和重要力量。由于当时的文化生态与文人心态与杜诗多有暗合,故抗战大后方的杜甫研究,无论是专著、论文、教材与作品,均曾蔚为大观。整体而言,此一阶段的杜甫研究,呈现出战时性和现代性的显著特色。

本书的研究,用力最多、特色最为鲜明显著的地方,在于文献的搜罗宏富,以及对此所作的整理与考证、研究与分析。与此同时,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杜甫和杜诗”,而是“杜甫研究”,即茨维坦·托多洛夫所谓的“批评的批评”。基于此二者,本著更多的是一部学术史著作,且兼具断代史和区域史的特色。

本书由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新北市)于2022年9月出版。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仅有少数论著设专章或专节讲述抗战时期的杜甫研究,抑或是部分单篇论文对此略有概说,且多为个案研究。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初具规模,成为此一题域中具有相当广度的首部学术专著。

《烽火遗篇:抗战时期作家佚作与版本》

凌孟华  著

本书是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作家与版本研究”(项目批准号:14BZW113)最终研究成果的精选精编。书稿梳理《新新新闻每旬增刊》《国讯》《战时教育》《沙磁文化》《战斗周报》《远东问题》《半月文摘》《众生》《国风》《时代文艺》《时代动向》《中学生》等非文学期刊,考察《中央日报》昆明版、《救亡日报》《世界晨报》《声报》等多种民国报纸,完成关于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夏衍、何其芳、戴望舒、穆旦、罗家伦、李金发、萧红、张爱玲等名家的佚作辑校讨论或版本研究。

书稿的努力方向是在研究材料上辑校新发现,在佚作阐释上贡献新思考,在研究视角上提出新问题。有同行专家审阅书稿后认为研究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创新性,研究方法、视角与话语具有探索性与拓展性,特别是明确提出抗战文学研究的“非文学期刊”问题,超越了一般的史料研究。

本书由中华书局于2022年10月出版。系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书系“经籍志”第三种,获中华书局10月好书推荐,收入中国作家网书单:2022年第四季度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

《一般叙述学研究》

伏飞雄  著

一般叙述学的叙述定义、基本概念框架与理论建构,需突破经典叙述学的“语言、尤其文字中心主义”的视野局限,其“文字中心主义”可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模仿)与叙述的区分。其实,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属于故事。古希腊早期文化中的故事观念无媒介限制,且与叙述近乎同义,人类的早期故事形态,也多以口述、仪式表演等形式展开,其原生口语文化形态下的演述模式也在后来的文字叙述中留下踪迹。叙述早已积淀为一种经验交流范畴,符号化的日常生活充满各种叙述形态,而叙述作为一种筹划、组织社会生活的智力,使日常生活过程本身具有叙述化的结构特征。本书立足于符号学、媒介学视野,也借鉴了现象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尝试提出了“写作作者”“叙述主体”“主体声音”“符号再现”等新概念,重新解释了“二次叙述”“影视等记录演示类的定性”“演示叙述的框架”“法布拉与休热特”“叙述分层”“叙述与叙事术语的选择”“表象与表征”等问题。

本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22年12月出版。本书出版后,受到学界关注,学者认为,作者执着于他认为必须追索清楚的概念,一问到底,一以贯之,紧追不放,锲而不舍。追索某些关键概念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一直追到源头。此书首先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所引文字之广:希腊文、拉丁文、俄文,当然也包括现代学界通用的英德法等语言。作者对这些概念应用范围的追根究底的索问追查。越过大师,追求那给予生命的第一次拍击,重新回到基础,从根子上重新思考。

《汉语诗歌节奏、声韵及新诗体式建构》

张中宇  著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11BZW093)的结项成果。形式优雅、精致化,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或诱导作用,有利于引导新诗超越琐屑、“鄙俗”的描写,“在人们心里唤醒一种比较实际生活所获得的更精美而又更丰富的感情生活”(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本专著具有三大创新。第一,首次论证汉语诗节奏形成原理,这是中西诗学文体建构的基础问题。基于汉语的“动力特点”及比较视野,首次提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汉语非常强势的双音化包括“隐性的双音化”是汉语诗生成节奏的核心,顿、虚词、词长弹性是配置或凸现双音化的高效语法工具;同时对汉语双音化及“顿”的形成机制提出新的阐释(第二章)。第二,首次论证平仄律的根本功能是优化汉语诗的节奏,使汉语诗节奏形成起伏且更加柔和(第三章)。第三,详论汉语诗韵功能及其比较优势(第五章、第九章)。本专著以诗史为鉴,提出新诗韵律标准及体式建设的基本构想(第七、第八章)。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诗学、语言学交叉研究的特点。

本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22年12月出版。本书出版后,受到学界关注。

《中国教育扶贫对卢旺达的启示》

曾广煜  杨海霞  著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wanda: The Enlightenment from China)是一本双语著作,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比较了中国和卢旺达在扶贫领域所做的努力,尤其是教育在促进减贫方面的贡献。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为卢旺达减贫提供的巨大支持,涉及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农业等领域。中国投资者在卢旺达创造就业,中国设计、建造的公路促进了卢旺达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援建的马萨卡医院为包括穷人在内的卢旺达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中方支持帮助下,卢旺达一些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本书建议卢旺达学习中国如何摆脱贫困,为卢旺达实现2050远景目标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之消灭贫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书于2022年3月在卢旺达首都独立出版社(RWANDA INDEPENDENTLY PUBLISHING)出版,并于同年上市包括亚马逊、荷兰图书在线(BOL)、日本Bookmeter网站等大型世界级图书网站。


上一条:报佳音:我院杨宗红教授、唐芸芸教授项目成果入选《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提要汇编(2022年)》
下一条:文学院2022年主要著作情况一览表

关闭

 
常用链接
重庆师范大学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财务处
图书馆
研究生院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杭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文联
重庆市文联
重庆市社科联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汇贤楼;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
版面设计: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网页设计》课程实践
设计成员:徐铭鸿、梁意清、JDRDJTH;指导老师:汪晓玲;
网站制作:谭华山,65103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