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首页|学院概况|科学研究|党建思政|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工会•校友|学生工作|下载专区|【新版2021】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站群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培育特色方向,开创中国语言文学发展新局面
2016-05-06 10:24  

   近日,在市教委组织的“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验收中,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在“十二五”收官之际,文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如何谋划“十三五”规划?为了解具体情况,记者采访了我校文学院院长张全之和副院长王有亮。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短期目标是力争学科实力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长远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王有亮副院长告诉记者。
科学管理,营造文化氛围

   自获批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以来,文学院高度重视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工作,力求使之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西部居于前列的优势学科。
   张全之院长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为科学管理各项工作,文学院实行学校、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与分级负责模式”,即学校负责制订全校学科建设工作规划和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实施细则;学科点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稳步落实相关政策,有效组织学科成员从事科研活动,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经费。
   在此基础上,文学院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并积极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科研文化领域的新动态、新方法。“十二五”期间,文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冰心文学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11次。
   同时,文学院通过加强管理调控、健全考评体系,形成了“教学助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态势,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学院也大力支持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力求全院上下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张全之院长谈道。

“十二五”硕果累累,促区域文化发展成果突出

   基于科学的管理体制,“十二五”期间,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教学研究方面,学院以“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全面打造汉语言文学(师范)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至今,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开设优质课程5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新增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1个。另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汉语言文学)”获教育部和重庆市本科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立项。
   在师资队伍方面,学院紧紧围绕学科立项规划,致力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学科队伍拥有硕士生导师3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59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以上专家2人、国家级学会理事及以上职务16人。其中,学科带头人周晓风教授被聘为重庆市“两江学者”,学科负责人张全之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在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方面,“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和“抗战文学与文化研究”两个学科研究方向,与地方文化战略、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依托市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校级研究基地“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对文化和文学的区域性进行深入研究,编辑出版了学术集刊《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抗战文学与文化研究”依托“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编辑出版学术集刊《抗战文史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积淀,该方向已成为我校人文科学研究的特色品牌,在全国抗战文学研究中居于前列。
   此外,张全之院长特别补充道,周晓风教授出版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荣获重庆市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著作发掘并整理了20世纪重庆文学的发展史,对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提高了重庆的文化地位。

坚持“两步走”战略,谋好“十三五”局

   “目前,我院已确定6个申博方向,但各方向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很突出。”张全之院长介绍道。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文学院将分两步走:一是继续加大对现有强势方向的投入,扩大其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引领其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相对薄弱的学科方向得以提升。
   当前,“抗战文学与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已成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对此,张全之院长表示,学院将在这两个方向上继续努力,争取在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使其真正成为我校人文科学的两张文化名片。同时,学院拟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和《抗战文史研究》两份集刊合并,争取3年内进入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在扶持薄弱方向上,学院拟成立“汉语语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汉语语法研究》集刊,以达到凝聚人心、合力攻关的学术目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文学院将大力支持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或出版高水平著作,力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出版高水平著作不少于30部。同时,通过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从事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争取在“长江学者”、“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两江学者”、“巴渝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突出贡献专家”等人才称号上有较大收获。
关闭窗口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 

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