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首页|学院概况|科学研究|党建思政|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工会•校友|学生工作|下载专区|【新版2021】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站群首页>>学生工作>>学工动态>>正文
【实践育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重庆师大文学院“蒲公英”实践团寻访先辈足迹
2016-07-22 14:38 刘婧、周叙辛、刘映雪、付莎莎 

 

导语: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是党和国家为纪念长征壮举和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如今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碑园坐落在背靠雪山、面向草原的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720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蒲公英”实践团在松潘县志办主任王勇的陪伴下来到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继续追寻先辈红色足迹。活动全程得到松潘县党委宣传部及其他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松潘县电视台、湖北黄石广播电视台跟进活动并进行相关采访。

 

 

“重走长征路,弘扬先辈魂。”这是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蒲公英”实践团阿坝之行的三大主题之一。720日,“蒲公英”来到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碑园于19908月竣工,“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几个字则由邓小平题写。“之所以没有邓小平的题字落款是因为他认为红军长征这样的伟大壮举是集体的成就,个人在他们面前太渺小了。”讲解员在介绍碑园题字时如是说道。

 

站在平地仰望“红军长征纪念碑”,以金色为主色的碑体更加熠熠生辉,折射着长征的伟大精神和不朽成就。讲解员介绍道,碑顶的红军战士高14.8米,两手分别拿着步枪和鲜花,象征着斗争与胜利。碑体三面分别镶嵌一颗五角星,代表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成员们耐心聆听讲解,还提出纪念碑为何坐落在此的疑问。原来,在红军长征的24个月中有16个月都驻留在阿坝州地区,松潘川主寺镇背靠雪山,面朝草原,象征性地传述着红军最为艰苦的“翻雪山,过草地”的经历。

 

遥远的仰望是成员们对红军先辈的尊重和敬仰,但这不足以满足成员们对于学习长征精神的渴求。在参观完由亚金铜球、象征“三座大山”的根基不稳的三块大石以及“星星之火”构成的雕塑“黎明火种”后,成员们徒步登上长长的阶梯,近距离仰望红军英姿,体悟长征精神。“我们的成员从来到阿坝州以后就或多或少有一些高原反应或者其他需要克服的困难,但是一想到红军当年克服的重重困难,我们就觉得自己所经历的微不足道,从而更加坚定了学习和落实长征精神的决心和信心。”团队成员张鑫在接受松潘县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长征路的艰辛,先辈们的精神在成员们进入红军长征纪念馆后体现得更为直观。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就是红军战士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雕像。为了让参观者们更直观地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苦,厅内放映着雪花的动画,弥漫着幽冷的空气。在“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展厅,成员们了解到红军战士在器械落后,衣食皆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挺进。有一支颇为传奇的“娃娃军”红25军,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却是第一支到达陕北且兵力增多的队伍。在“遵义会议放光芒,用兵如神破重围”展厅,成员们认真聆听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的故事。同时他们也了解到仅在湘江,中央红军就损失惨重,人员从8.6万锐减到3万多,当地人有“三年不饮湘江水”的说法,足以见得红军长征的悲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中央领导地位,1935年更是巧过金沙江。在“懋功达维大会师,红军转战在阿坝”展厅,成员们陆续了解到达维会师、两河口会议、松潘战役、包座战役以及几番确定北上计划的故事。而长征途中的“军民鱼水情”“翻雪山,过草地”等传奇也是代代相传。红军结束时,总人数从一开始的20万锐减至不到5万人。这确是一部气吞山河的雄伟历史,也是不可磨灭的英勇传奇。“蒲公英”成员们的泪水浸满眼眶,坚毅的表情书写着对于红军战士和伟大长征史的敬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起红军长征的不易实在是微不足道,‘重走长征路’让我们坚定了学习和贯彻长征精神,并将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的信心,为人民服务,为大爱服膺。”

 

“蒲公英”成员在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开展一系列活动时,除松潘县电视台记者全程跟踪以外,还巧遇湖北黄石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记者就“蒲公英”活动的目的和收获对带队老师唐旭以及成员张鑫进行了采访。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蒲公英”实践团在阿坝州的一系列活动和任务将于721日结束。但“蒲公英”成员们把爱留在了阿坝,把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留在了自己的心底。红军传奇永不湮灭,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通讯员:刘婧 周叙辛 刘映雪 付莎莎

 

摄影:张鑫 吕红涛 张静秋

 

关闭窗口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401331    院办电话:023-65362787 

书记信箱:2533947491@qq.com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